作者|任彩茹
編輯|董潔
今年2月,ChatGPT艷驚四座,一時間大模型風起云涌。但在此之前,早有人嗅到了機會。
“去年看相關論文和demo時,我們就非常興奮,它是區別于傳統流量分發模式的另一種可能”,「視旅科技」CTO惠芃瑞告訴36氪。事實上,他們從2021年12月創業初期起,就在研究基于AI的旅游生態。
作為先出發的人,視旅科技在旅游大模型的落地應用上,已經走在了前面。
打開視旅科技旗下的小程序「樂派網旅行」,底部最明顯的tag是「旅行管家」,語音告訴TA想去的目的地,便能夠自動推薦攻略。
過程大致是:自動規劃行程——生成行程所需的產品組合——下單及落地履約,在此過程中可隨時互動修改、細化行程。這與傳統OTA平臺有明顯不同。
對用戶來說,「自主規劃行程、動態生成定制產品包」成為現實,它既不是從平臺商家提前打包好的固定SKU中做選擇,也無需你一項項搜索預訂,真正實現了「端到端」——目的地的各項體驗產品直接對接消費者。
按照視旅科技聯合創始人李少華的說法,這是行業在過去20年發展中未能解決的問題,“過去我們干的事情,不一定是讓端到端的距離更近了,反而多了更多的中間環節”。
「視旅科技」旗下小程序「樂派網旅行」的部分過程性界面
視旅科技的背后,是又一個殺入大模型創業的「明星團隊」。
李少華曾是一手打造「飛豬」的一號位,CTO惠芃瑞是數學博士,也是原阿里技術中臺對抗智能高級專家,其他幾位核心成員也幾乎「全員老阿里」。帶著光環,在項目醞釀期,他們便拿到了高榕、險峰的億元級天使輪融資。
阿里的基因在這個新團隊中繼續流淌。公司內部,大家更多稱呼李少華為“忽總”,這源于他在阿里的花名“忽必烈”?;萜M瑞的花名“奇雋”,也依然伴隨著他。
除了這些表面細節,李少華還在公司今年的兩次戰略聚焦會議上,穿了那件印著“此時此刻,非我莫屬”的阿里20周年文化衫,“今天真正理解了馬老師當時創業的心境,就是非我莫屬,時不我待”。
擔任飛豬一號位期間,李少華就帶團隊做過類似的事情,2017年做自動生成攻略、上線出境超市,今天的很多模式那時就已得到驗證,“我們把已被驗證的商業模式,用AI技術更好的實現”。
他并不避諱與老對手們的競爭,相信“「AI原生」會對行業有顛覆性改變,一定會有人沿著這條路成功”,因此既強調團隊在技術、經驗上的絕對優勢,也坦誠在產品供給、流量、用戶認知等方面存在的缺陷。
“今天我不可能像在飛豬時那樣,一夜之間獲得數百數千個供應商的配合”,李少華告訴36氪。面對產品供給的現實問題,視旅科技選擇基于目的地去展開商業模式,也就是先把一個個目的地做透,再談快速地拓展,“技術及運營的成本投入,與目的地拓展的收益,我需要去做平衡”。
時至今日,視旅科技的發展已初見成效,上線了四川、云南、香港、新加坡等目的地,其中香港、云南這兩個目的地已實現盈利。
盡管如此,團隊的創業氛圍和緊迫感一點不少。談到今年的目標時,李少華對「今年」二字有了遲疑,他解釋稱「變化太快,我現在只會確定三個月內要完成什么」。
以下是36氪與視旅科技聯合創始人李少華、視旅科技CTO惠芃瑞的對話節選:
「視旅科技」聯合創始人、飛豬前總裁李少華
一個“此時此刻,非我莫屬”的機會
36氪:創業做旅游大模型,促使你下定決心的那個最直接契機是什么?
李少華:視旅成立是在2021年底,我在阿里也剛好十年。原來我們在飛豬就提出要干這個事,通過大數據模型生成內容、組合商品,基本上在2017年就規模試驗了。后來出來創業還是基于同樣的思考。
惠芃瑞:去年11月底12月初,看到ChatGPT相關的學術論文和它早期的demo時,我們非常興奮,因為真實地看到了一個區別于傳統OTA,甚至傳統電商的固有流量分發模式的可能性。
之前互聯網生態的模式無非是通過搜索、推薦、廣告去進行流量分發和精準匹配,但大模型擁有對自然語言的直接處理能力,這意味著AI算法能更本真地去抽取和理解用戶本身的訴求,是非常不一樣的邏輯和機會。
36氪:在2021年決定切入AI旅游創業,現在看來會有些“先見之明”的感覺?
李少華:不能說我們有先見之明,因為非常清楚年輕用戶希望能自主組合旅游商品,但現有OTA平臺無法提供,這是巨大機會。2021年左右旅游相關的內容訴求攀升,大量年輕人從內容平臺去搜素甚至下單。另外,疫情期間,行業里大量機構和團隊倒下,重新站起來需要時間和成本,留下了巨大的產業重構窗口和市場空白。
36氪:今年ChatGPT終于大火,你們有什么感受?
李少華:時不我待。我們中間開了兩次AI戰略聚焦的視頻會議,兩次我都穿了同一件T恤,背后印著“此時此刻,非我莫屬”(阿里20周年文化衫上的文字)。以前即使在阿里,也沒完全理解這八個字,現在反而特別能理解馬老師創業的想法。
36氪:簡單來講,視旅科技做的事情是什么?
惠芃瑞:第一件事情,我們通過GPT、大模型的方式,去大規模生成式地構建內容體系。第二件事情,用同樣的思路去打造生成式的產品,也就是說理解用戶的需求、實時生成對應的產品包,這是非常不一樣的商業邏輯。第三件事情,為用戶在目的地提供AI化的智能履約及服務。
36氪:你們對它的定位是怎么總結的?
李少華:就是「AI驅動的新一代旅游平臺」,一直不想公開去提這個說法,因為一家創業公司談「平臺」似乎太張揚。但我們自己沒有變,就是要做這個事情。
36氪:為什么會選四川作為第一個目的地?
李少華:我們最初想做出境,香港是原定的首個目的地。但去年7月份,疫情影響持續,我們的系統、技術模型已經基本就位,需要一個業務場景來驗證,四川的318川藏線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目的地,后來就選擇它來做一個AI原生的目的地。去年底我們又去了云南,今年香港通關后作為第一個出境目的地上線,現在香港是跑得最好的。
36氪:所以未來的重心還是會放在出境上?
李少華:對,境內目前只有四川和云南。
已上線的目的地之一「川西甘孜」的實景(攝:視旅科技團隊)
當「生成式」旅行平臺照進現實
36氪:跟當年在飛豬的試驗相比,現在再做這件事情,區別會體現在哪些地方?
李少華:首先,技術底層邏輯不一樣了。過去是基于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算法,今天通用語義大模型的出現讓我們能突破平臺的限制,不再局限于一個平臺自身的數據,而是整個社會的「海量、甚至無窮盡」的數據。第二,之前會更關注已有邏輯下的商業模式「微演進」,今天更關注如何去「重構」年輕用戶的全流程體驗。
36氪:更關注用戶的全流程體驗,這一點如何理解?
李少華:過去OTA平臺雖然實現了旅行服務的線上化,但從目的地到C端銷售,中間依然有很多人「搬磚」。旅游行業有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:其他行業在電商出現后都實現了終端和消費者直接連接,只有目的地旅游沒做到,中間環節越來越多,一個東西要賣給消費者,需要經過幾套系統的轉發。
今天基于AI模型,不僅內容可以實時生成,同時我們可以對目的地的商品先進行數字化定義,然后平臺再根據消費者的訴求去推斷并做出商品的組合,這個SKU不是固定的,而是實時生成的。對于我們做電商的人來講,這是一個巨大的顛覆。
36氪:端到端的生成式商品,具體會給用戶帶來什么不同的體驗?
李少華:舉個例子,假如你想去新加坡旅行,你需要成為「時間管理大師」,做大量攻略,知道需要訂哪些東西,再一個個去選購交易,單是一篇篇地看攻略,對大多數人來說已經很累。
現在利用大模型,生成大量攻略、幫用戶提取每篇攻略的核心要點,根據少數幾篇TA感興趣的攻略來生成定制化的行程,同時生成對應的產品組合,到達目的地之后的出入園電子憑證、當地餐飲推薦等也能實現智能化履約。
36氪:目前平臺上的所有攻略都是自動生成的嗎?
惠芃瑞:為了確保自動生成攻略的有效性,我們在每個目的地都有專門的運營、履約同學,承擔「目的地專家」的角色,先去搭建底層原素材、校準數據,平臺依托專家知識模型來生成內容。同時確保生成內容的精準度,這涉及到實時的數據反饋,我們引入了增強學習機制,無論是正樣本還是負樣本,都讓模型去學習,一步步逼近最準確的效果。
36氪:對于一個平臺而言,內容只是一方面,更重要的產品豐富度怎么去保證?
李少華:我們的商業模式是基于目的地展開的,在拓展每一個目的地時,都先完善這個目的地的內容體系,把領域模型上線,然后找到90%用戶需要的POI,所以每進入一個地方,我們基本上都會把TOP30的POI全部拿到,甚至去給一些更頭部的POI做代運營,比如香港昂坪360、新加坡圣淘沙名勝世界等等。
36氪:現在有盈利的路線嗎?
李少華:香港已經盈利了,一個月已經能服務4~5萬人,每個月的交易在1000萬元以上。另外是云南,我們服務的人不多,幾千人,但也盈利了。所以目前是境內外各有一個目的地盈利,四川今年預計也可以盈利。
已盈利目的地之一「香港」的頭部POI——迪士尼(攝:視旅科技團隊)
36氪:基于現有的底層架構和經驗,再去拓展新的目的地,過程會輕松一些嗎?
惠芃瑞:香港我們大約花了兩個半月時間把它變成AI化的目的地。后來去做甘孜,花了兩周時間就上線了。其實底層的算法體系和架構已經成型了,基于這個又研發了一套目的地拓展平臺,可以按照同樣的路徑和方案去快速拓展。
李少華:目的地拓展可能有幾個要素:AI+的技術、內容、算法等等,供給和履約體系的挖掘,全渠道的運營方法。過去我們在四川花了比較長的時間去覆蓋這些能力,產生了一定規模的交易,會發現后續拓展目的地的邊際成本越來越低。
36氪:在這個用戶心智已經比較成熟的領域,要怎么去獲取用戶?
李少華:我們現在的交易大概來源于三個渠道:40%來自內容新媒體和直播等,30%來自傳統的公域,30%來自小程序這樣的私域運營。沒流量,就到內容平臺去「對接流量」,它們有流量,我有數字化的供給。旅游行業的數字化供給太難了,OTA干了20年都沒能完全解決,那我就專題解決這個問題,尤其要解決目的地的「牛皮蘚」,以數字化旅游供給承接內容化流量背后的用戶需求。
盡管最終的主角未必是我們,但AI原生的邏輯一定會成功
36氪:攜程前段時間剛發布“攜程問道”,你們的競爭力在哪里?
李少華:數碼相機最早是柯達發明的,擁有智能手機專利最多的是諾基亞,新能源汽車領域也存在類似的事實,但后來的市場發展情況大家都清楚。我們最大的不同,是「AI原生」的模式,從底層的商業架構、商品模型到目的地策略、整體運營方案,這一套都是基于AI化的方式去構建的。
36氪:他跟現有的模型有什么不同?
李少華:現在的大模型應用主要分為三類,另外兩種:一是插件式,基于一個特定大生態,以插件方式去接入到模型,比如大量品牌商到OpenAI那里去;二是內置式,把大模型的一些功能內置到一個成熟的業務體系或產品體系里,比如我們有友商做榜單、智能客服,來優化既有流程。
36氪:大公司在新事物上可能會更易受到現有業務、投入產出等的局限?
李少華:這更多是顛覆式創新的窘境。有友商提出說,大模型、AI可能會讓行業效率有很高的提升,他的關注點還是效率邏輯。在旅游行業或未來很多行業,AI原生的邏輯一定會成功,它不一定是我們,但我相信有人會順著這條路成功。
36氪:團隊對目前模型表現出的穩定性滿意嗎?
惠芃瑞:這個領域模型的架構分三個環節:基于開源模型集的對抗式生成訓練,相當于讓一個嬰兒快速讀完小學,具備通用型的自然語言理解和基礎的邏輯推理能力;第二,解決領域的問題,把大量目的地的攻略和知識喂給模型,針對性地讓模型學習特定目的地的領域知識和專家經驗。
最后,把我們自有的數據集關聯到模型里,比如商品庫、線路、攻略、內容、POI等等,把這些多模態的數據引入進來。最終,一個資深旅游專家來到視旅快速熟悉業務和產品,既保證行業精準度,也保證他和我們的產品服務、履約各個環節相匹配。
36氪:除了剛剛提到的產品供給可能還需要花精力,目前能夠預見的難點還有什么?
李少華:我們今天在供給和用戶認知上有非常多不足,所以我只能選擇聚焦特定目的地。為什么當時想先做香港,因為去的人多,很難找到一個像香港這樣DAU十萬級的場景。
只爭朝夕,以3個月為周期來談目標
36氪:今年有什么目標?
李少華:市場變化太大了,我現在只看3個月,最近這3個月的核心目標,交易規模超千萬的成熟目的地要實現盈虧平衡、盈利,這非常關鍵。
遠一點來講,我希望用兩年左右的時間覆蓋30+個目的地,從規模上攤薄成本;第二,鏈接3000~5000個商家,AI原生化解決方案的最終價值就體現在支撐商家、服務好消費者;第三,最終目標還是目標用戶覆蓋,希望服務千萬級的消費者。
36氪:下一輪融資目前提上日程了嗎?
李少華:目前融資需求比較低,因為已經有目的地盈利,繼續跑一跑數據表現會更好。但從「給用戶提供更多目的地選擇」的角度,又要跑得更快,所以我們需要借助一定的資本力量,這是個比較困難的選擇。
36氪:目前公司有多少人?
李少華:150人左右了。
36氪:對你們來說,人才至少在現階段還不是問題?
李少華:因為我們不是去做一個通用大模型,而是去跟通用模型相互成就,所以在這方面不會有太大困擾。
36氪:如果不考慮現階段的資源和技術限制,大模型對行業的改變應當不止于此吧?
李少華:我還沒辦法去探討終極,這個可能是更多的大牛們才能探討的,比如馬斯克等等(笑)。我作為在線旅游的老兵,看到的是一個相對開放的新市場上的巨大機會,以及我們身上的責任。AI的技術未來可以支撐一個新的目的地生態系統,「旅游」這個詞會被改變,可能會被「目的地體驗」替代。